故事发生在中国古代北魏时期,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花木兰是商丘人。她从小就和父亲一起读书写字,平日里也做家务。她还喜欢骑马和射箭,并练就了良好的武术功底。一日,衙门军官送来征兵启事,要求木兰的父亲参军。但她的父亲年纪太大,无法参军。木兰没有兄弟,而且他的兄弟还太小。她不忍心让年迈的父亲受苦,于是决定女扮男装,替父亲参军。木兰的父母虽然不愿意让女儿去打仗,但无奈之下还是同意了。木兰跟随队伍来到了北境。她担心自己女扮男装的秘密被人发现,所以更加小心。白天行军,木兰紧紧跟在队伍后面,从来不敢掉队。晚上露营的时候她从来不敢脱衣服。打斗的时候,她总是凭借着一身好武功冲到最前面。从军十二年,木兰屡立奇功。同伴们都很佩服她,称赞她是一个勇敢的好人。战争结束了,皇帝召集了有功的将士,并根据功绩奖励了他们。但木兰既不想当官,也不想要财富。她只是想要一匹快马,这样她就可以马上回家。皇帝欣然答应,并派使者护送木兰回国。木兰的父母听说木兰回来了,非常高兴,立即赶到城外迎接。弟弟也在家里杀猪宰羊,安慰为国家做出巨大贡献的姐姐。木兰回到家后,脱掉上衣,换上女装,梳好头发,出来感谢护送她回家的同伴。同伴们看到木兰竟然是个女孩,都感到非常惊讶。他们没想到,共同战斗了十二年的战友,竟然是一位美丽的女子。
花木兰替父从军,后人一直从道义上给予充分认可和高度赞扬。一是体现了保家卫国、英勇杀敌的爱国精神;其次,体现了为父分忧的孝道精神。是古代不可多得的忠孝典范。人们对于花木兰冒充父亲从军的行为大多是从道德角度认可的。
然而,评价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从来都是有多种视角的。道德是一个重要但不是唯一的标准。从法律角度看,花木兰代父参军是一种善意的违法行为。
首先,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这违反了当时的法律。花木兰的家人很清楚这一点,否则的话,她也没有必要女扮男装行骗。
学术界的主流观点认为,花木兰冒充父亲从军的故事发生在古代北魏时期。北魏史料很少。有的书上提到,北齐时期魏收修订后“毁掉了”北魏史书。在隋唐史料中,并无招人冒充罪的起源痕迹,因此笔者在北魏并没有找到任何有关招人冒充罪的资料。王朝。程树德《魏书》沈家本《九朝律考》在谈到招聘和冒名顶替问题时,最早的参考资料是从《历代刑法考》开始的。《唐律》是古代比较有代表性的代码。因此,我们可以参考这段代码来分析花木兰冒充父亲参军的行为。
《唐律》第228条规定,招募冒名顶替者的,处二年徒刑;若由同族或近亲代替,其刑罚比非同族人减轻两级。如果李正管辖范围内出现冒名顶替者,李正辖区将受到鞭笞五十次,多一人额外升一级;县内有冒名顶替者,县码鞭笞三十次,每两人加升一级;在该州,有一个冒名顶替者。处罚将按照所辖县的平均分进行处罚。两人均被判处两年监禁。各级及以上官员将根据责任级别逐级受到处罚。如果主管官员知道了,他将受到与冒名顶替者同样的惩罚。如果有人冒充军队中的其他人,对队长的处罚将与队长相同。
《唐律》的解释是:探险队的名字已经确定,不能借用别人的名字。奖励和惩罚必须归因于某处。你怎么能冒充特豪呢?违反本条规定,初犯者,处二年有期徒刑,从犯减一级。同居亲属中,冒充自己的,将受到二等减罪处罚。所谓“同居亲属”,是指与犯罪人共同居住、共有家庭财产的亲属。如果有人顶替别人在战场上立功,冒名顶替者和冒名顶替者都不应获得奖励。如果李正的部下中有冒名顶替者,而李正不知情,一人冒充军人,李正将被掌掴五十个耳光,如果多了一名士兵,将被处以一级,如果有九名士兵,他将被判处两年监禁。县中若有一人冒充替身,则主事处三十小鞭。每两人冒充替补者,将受到一级处罚。最多十五人处以鞭打一百下,二十一人处以监禁。两年了。县尉为二等副官,县令为三等副官,县令、总簿记为四等副官。州或下辖二县的县,如有二人冒充虚假,则州主官将受三十刑。每四人冒充冒名顶替者,将追加一级处罚。州、县三县,冒名顶替者有三人,州主官受鞭三十鞭,冒充他人者每六人受一级刑。凡是知道有冒名顶替者的官员,都会受到与冒名顶替者同样的惩罚。
因此,花木兰冒充父亲、代父从军的行为并不符合法律规定,必须实事求是地认定。
其次,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是善意的违法行为。笔者认为,违规行为有两种:恶意违规和善意违规。故意给国家、社会和个人造成一定损失的,属于恶意违法行为,必须受到处罚;善意违法者是指不仅不给国家、社会、个人造成损害,而且客观上带来进步的人。但如果该行为与现行某些法律法规相抵触,则可以减轻或免除处罚。
据此,笔者认为,花木兰冒充父亲、代父从军的行为,是一种善意的违法行为。她的善意体现在:第一,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动机是好的。她的父亲身体不好,弟弟还小,这促使她采取了这种伪装;第二,花木兰在战场上的表现是的,他立下了战功。然而,善意违法毕竟不正式合法。应该修改法律,禁止不符合条件的人服兵役,以免强迫他人用虚假手段服兵役。
我们评价一个历史故事、历史人物,既要坚持道德标准,又要坚持法律评价;我们必须既看到它的本质,又看到它的糟粕。要引导青少年树立辩证理性思维,两部分看问题,既不能随意贬低,也不能无限抬高古代历史人物。归根结底,我们在评价一个历史故事或者历史人物时,一定要着眼于历史的走向和公平合理的社会建设。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