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闻记者黄小禾
上海拥有世界上最长的轨道交通里程。19条地铁线路、400多个车站、数千个出口,四通八达,隐藏着意想不到的目的地。
你是否曾经好奇过地铁上对面的人是谁?接下来他会去哪里?他的生活和我的有什么不同?
最近有一个城市探索节目《下一站》可能会极大地满足你的好奇心。
“你在哪一站下车?”
“你要去哪里?你要做什么?”
“你愿意带我一起去吗?”
《下一站》节目一开始,主持人扮演一名城市探索者,随机采访地铁车厢里的乘客,寻找有趣的同路人。
《下一站》海报
每个节目由2-3个下车人员的随机录音组成。看似随意,实则节目组“别有用心”。
打开地铁门,跟随你遇到的乘客的脚步。虽然每个目的地都可以通过地铁轻松到达,但你探索的地方总是“意想不到”。镜头前,可能有一座可以读懂的建筑,一个可以漫步的街区,一个意想不到的主人,或者一个有故事的普通公民。
上海节目要有“上海秘道”
事实上,《下一站》22:50》从8月2日起每周一登陆东方卫视之前,已经在上海新闻频道播出了半年多。它最大的吸引力在于“意外”和“未知”,无论是目的地还是人,往往都能带来惊喜。
在东方卫视已播出的一档节目《下一站》中,主持人白栩栩在地铁11号线上遇见了街头画家卢军。
陆军经常乘坐地铁,在某条路下车,寻找合适的角度,坐在街边,画素描。将上海的历史韵味、上海的发展面貌放在笔尖,让路边的老建筑体现出纸上写生的风格。——记录了上海的老建筑。这是54岁的卢军4年来坚持的人生理想。
“上海64条永远不会拓宽的道路我已经粉刷了70%到80%。”
军画,思南公馆
坐在路边原来是探索这座城市的一种方式,而且还可以结识不同的人。
整个街头写生过程中,不下十位路人主动与卢军聊天。聊天中,既有专业的艺术讨论,也有建筑背后的历史八卦。通过路人的嘴,我们会告诉你房子、人、路的故事……
“其实频道之前也做过美食节目、网红打卡节目,但我们还是觉得缺少一个能够深入城市毛细血管、讲述上海人自己的故事的纪实节目。”上海广播电视台综合媒体中心副主任蔡力在谈到《***》的初衷时这样说道。
从选材的角度来说,蔡莉经常向导演们强调,“《下一站》有两个核心标准,一是带领大家去一个他们从未想到过的地方,二是这个地方可能很普通,也很普通”。不具备网红属性,但在这个地方遇到的人却让观众对这个地方产生了不一样的兴趣。”
“遇见陌生人”的模式并不陌生,比如日本老牌纪录片节目《我可以跟你回家吗》,但《下一站》出于对一座城市风土人情的好奇,创作了独特的《上海米路》。
千年人排队的大肠面馆门口
比如,跟随一位中午坐地铁五站路的上班族来到一家网红大肠面店,观看半个小时的排队,看看他如何不用排队就能吃到令人垂涎欲滴的美食。
原来,他带着主人去了隔壁的大肠面店。和老板熟了之后,他坐在店里点了外卖,吃起了火爆的网红大肠面。让人由衷地感叹。每一个生活在上海的普通人都应该有自己专属的城市漫游指南!
连上海人都可能不知道的时尚生活
上海广播电视台综合媒体中心独立编辑倪毅觉得,剪辑过程虽然辛苦,但团队也很享受。虽然导演和导演都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但其中有很多“意想不到”的东西,探索起来很有趣。就像打开盲盒一样。
我在地铁里遇到的外卖小哥也是脱口秀演员
她说,现在的话题多集中在上海老百姓的“新潮生活”上,比如“共享书房”,这是随着时代发展而出现的古代时尚女装;一些内容是上海有很多“宝藏街”,每一条都有自己的气质和背后的故事。
但节目一开始,倪怡就表示自己还是有点担心。现代人普遍更加注重隐私。如果你在街上搭讪,你会被忽视吗?后来在实践中,我们发现上海人的热情超出了团队的想象。
“他们非常愿意参与和解答,这也从另一个侧面体现了上海城市的多样性和包容性。”倪一进一步解释道:“从共享厨房、自习室,到开放式麦克风,只有在这个时代背景下才会在这个城市出现。”
“上海有很多新工人村和老城区,虽然改造后条件改善了很多,但居住面积仍然局促。社区共享厨房出现后,满足了人们的需求。”另外,以前大家家门口的关系比较陌生,而共享厨房也增强了邻里关系。”
在这期节目中,主持人曾跟着一对母子走进一间共用自习室,发现从早上8点到晚上10点,这里都挤满了人。在周末。在繁华的南京路上,很难想象有这样一个安静的地方,人们来这里努力学习。
共用自习室
意想不到的潮流体验+本土文化,《下一站》给观众带来最新鲜的碰撞探索体验。
“没想到女装店里还坐着三个摩托车迷……”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独自吃饭。”
“我打了四年高尔夫球,却不知道这样的老小区还有练习场!”
心旷神怡之余,更让人感叹上海这座城市的丰富性和包容性。这确实不仅仅是一个口号。
主持人在一家女装店里认识了三位摩托车爱好者。
谈及剧中最感人的角色,***人倪一多次提到自己在凤阳路扫街时认识的一位老木匠。“他50岁就下岗了,50岁开始学画画、学钢琴,55岁开始学盆栽。了解他的一生,你会发现人生永远不晚。”他还在汾阳路开着自己的音乐店。”
主持人也是节目的一大看点。三位主持人并没有选择网红长相的年轻主持人,而是基本都是平均年龄四十岁的中年主持人。他们会把自己的生活经历放进去,提问会更像是一种共情的交流。这不是一个严格的节奏。然而,这位中年主持人在节目一开始就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对。
寻找人工翻译员
上海广播电视台综合媒体中心副主任蔡力告诉记者,“节目需要一位本地化上海、有一定生活经验的主持人。当他的眼睛感觉到这不一样的时候,他的发现就是一些新的。”很多人物访谈也要求在上海这个城市有一定生活经验和积累的人能够平等地交流。”
挖掘上海文化背后真实的城市肌理
《下一站》的质感与早年《正大综艺》的户外场景特别相似。主人随时随地出发。看起来他走到哪里都只是点点头。当他到达目的地时,他可能会被临时邀请去参加一场音乐会,然后他就得赶紧穿上衣服。这家商店定制晚礼服。
有一次,节目总监在地铁里遇见了一位街头杂志的编辑,于是他跟着编辑回去开会。这条街就是上海的新华路。本杂志是居民自愿创办的刊物。这本杂志做得非常好。它包含了很多街上人的故事,街上很多有趣的商店,以及迭代更新的历史遗产。
通过这本杂志,编辑和导演发现了新华街的有趣的人和地方,包括发现了一位隐居在新华街的日本设计师。他不使用任何电子产品,自己纺布,自己制作瓷器。
年初,在上海东北角的鞍山新村,节目组跟随一名大学生来到了NICE未来生活原型街。我在小区洗衣房偶然遇见了一个外国人,和他交谈后才发现,他竟然是在艺术设计界赫赫有名的孟菲斯学派创始人之一阿尔多·西比奇。
更神奇的是,他居然住在小区一间34平米的老公房里。他转型后的“又老又破”出现在意大利最著名的设计杂志上。
节目组跟着安多回了家
这附近确实有卧虎藏龙。这里成功研发出可快速组装的COVID-19检测站;一个超豪华跑车品牌入驻我丈夫家,并开设了其在中国的第一个展厅。
AldoCibic告诉主持人伊南,他的家不需要很大,功能也很简单,因为整个社区满足了他的所有需求,传统与现代、设计与生活融合得很好。
正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整个街区的有趣故事才被串联在一起。
不过,蔡力表示,如果一个地方有网红属性,比如武康楼,但没有什么特色可以吸引导演、主持人来参观,就不会刻意展示。“我们还没有拍到武康楼,希望有一天能找到有趣的景点。”
军画,武康楼
通过明星的播出,蔡莉希望节目也能让全国观众了解当下的上海,对这座城市有更深入的了解。“用我们宋朝的话来说,我们必须能够挖掘出上海文化背后真正的城市肌理。”
在上海,发现更多可能
这个节目带着观众探索了很多小角落,也被观众参观了,意外地发现了这座城市历史上的许多有趣的巧合和细节。
导演周宇告诉记者,《下一站》一集播出后,古建筑专家邢维英联系了主持人白栩栩。她说,她也是莫里王家族的后裔,但因为她是莫里王家族的女儿,所以她没有家谱信息,所以希望能联系到节目中的王先生。
“第二个巧合是联合图书馆,我们在和上海图书馆沟通的时候,上图显示联合图书馆近期要装修,但原图找不到了,正好我们之前拍过展览期间,我遇到的一位建筑师告诉我,他以前的同事童明是一位建筑师,他和河中图书馆的设计者华盖建筑事务所关系密切,我去问了童先生,他没有找到。认为他确实拥有原始图纸。”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童明教授亲自将年河中图书馆建筑原图两幅送至河中旧址,并赠送给上海图书馆史料中心。
何忠图书馆旧址
随着节目的不断播出,节目中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奇妙缘分。走进《下一站》确实就像打开一个“城市盲盒”。节目组希望未来能做一些城市漫步的线下活动,让更多人参与进来。
“我在拍摄这期哥伦比亚圈的时候,发现从茑屋书店出发,经番禺路到新华路,是一条完美的哥伦比亚圈步行路线新华路一带),茑屋正好是哥伦比亚圈的其中一栋建筑,就在SunkeVilla旁边,可以买哥伦比亚圈日历,然后根据日历就可以打卡每栋楼了。都在步行范围内,从邬达克故居到洋人弄堂,包括英国著名作家巴拉德故居,播出后确实成为了打卡路线,受到了城市徒步爱好者的青睐。”导演周宇告诉记者。
《下一站》总监签到表
“城市不能再像墨迹、油渍一样蔓延,一旦发展起来,就必须像花朵一样绽放,星状绽放,绿叶金光相间。”帕特里克·格迪斯(PatrickGeddes)致信:《进化中的城市》。
比如美国电影《阿甘正传》中的白羽毛,从更微观的角度串联起了城市中丰富生动的“城市表情”。“开放、创新、包容”是上海的城市性格,上海的城市软实力真实体现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亿万城市居民的身上。
责任编辑:程宇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