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商报苏宝新闻网记者郑志南郑晓彤实习生路强
惊蛰过后,气温升高。玉梅和老徐的“南补”摊又火了。
在济南市历下区东关街青龙街北口,玉梅和老徐在社区便民服务点经营补补摊位。从2002年至今,夫妻俩的摊位已成为附近有名的“老摊位”。
近日,商务部号召全国试点地区继续加快便民生活区建设,让修鞋换钥匙等“小修”规范有序回归群众生活,使居民生活消费更加便捷。
山东商报苏报新闻网记者了解到,在泉城济南,“小修”的实践者从未远离。他们躲在便民服务点的同时,为市民提供便利的同时,也使用其他服务。方式来传达他们的故事。
夫妻俩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
3月8日,阳光明媚,春风和煦。
东青龙街北口便民服务点的“南方织补”摊位上,老徐和玉梅还没有脱掉厚重的冬衣。老徐在北边,坐在一张不到半米高的蓝色矮凳上,正在补一条黑色的裤子。玉梅坐在楠身边,忙着挑选补衣服的电线。
今年五十四岁的玉梅戴着一副玫红色的半框老花镜,眼角有皱纹,说话时总是笑着。她说她并不急于脱掉冬衣。这里的冬天是最难熬的。北风刮得像刀子划过她的脸,挡风玻璃都撑不住了。 “但幸运的是,忙碌的时间大多是在春天。”
在这个便利点,玉梅和老徐夫妻档的修车摊位毗邻一个修鞋摊位。狭小的地方,散落着两个大线团、几张垫子、一个旧保温瓶和一个银色的保温杯。这些都是玉梅和老徐摊位的“财产”。
摊位北侧,有一块自制的“防雨广告牌”:半米长的防雨布上印着“专业补补”四个大字,以及补补高档运动鞋、皮衣的字样。两面都写着修复、绣花修复等。除了密密麻麻的“广告牌”外,玉梅还在摊位前放置了一个纯白色的袋子,上面写着“专业织补”的字样。上面好像印着四个字,但玉梅说是她一针一线绣的。的。
玉梅告诉记者,老徐对自己的手艺非常有信心。当他在修理过程中发现一件令他引以为豪的作品时,他就会拿起它当场教给她。他学习。这些年,一天的时间,只是坐下来就过去了。当他坐在这里时,时间过得真快。”
2000年,玉梅和丈夫老徐离开安徽老家,外出谋生。 “乡下人要谋生,就得有一门手艺可以练。我们发现南京有一个教补补的老师,就带着学费去了那里。”玉梅回忆,当时她和丈夫一起工作。我在兼职时学会了织补。 “师傅很细心地教我,学会了很多技巧。我会补各种衣服,还要学编织、刺绣。”
扎根济南
一年后,两人完成学业并成为教师。 2002年,玉梅的表弟定居济南。
“我表弟说济南很少有补布摊,所以他就让我们来济南打工。”玉梅说着,在路边挂断了表弟的电话,两人想都没想就决定和表弟一起去。两天后,玉梅和老徐带着所有物品来到济南,包括一个针线盒、一个线包和两套换洗衣物。
几经周折,玉梅和老徐在老东门附近定居下来。 “重新摆摊的时候,我们就约定好了,一坐下就开始缝补东西。有工作就干,没有工作就在家缝补旧衣服。路人“我们很好奇,就过来看老徐补衣服,看他的样子。老人们织补的效率真高,他们也渐渐认出了我们,纯粹是凭着我们的手艺。”玉梅揉了揉眼睛,笑着说道,刚来的时候,大女儿才十岁,现在小女儿也快成家了。
“只要做好工作,只要有报酬就去做。”玉梅和老徐凭借自己的手艺和毅力在济南扎根。 2009年,一家四口终于在老东门附近一间拥挤的一居室小屋里团聚。玉梅陷入了回忆,透过老花镜她有些出神,“日子肯定会很辛苦,但如果一家人能在一起,生活就好了。”
冬天九点到五点,夏天八点到六点。二十多年来,玉梅和老徐很少倒闭。 “只有下大雪、下雨的日子,其他时间才会出去,毕竟我们的生意是靠人管的。”老徐说。起身去厕所。
一旁的玉梅停下手中的事情,将老徐凳子上破损的护膝扶正。 “这个矮凳子太硬了,我们两个腰都软,他可以坐软一点的。”谈话中,老徐说起自己的妻子,总喜欢说玉梅懒,但出了事,老徐却从来不马虎。
搬到这里之前,玉梅和老徐的老摊位在老东门对面的北大街。如今,很多老客户仍然是当时保存下来的客户。 “我于2021 年9 月8 日搬到这里。”说到时间,老徐一口气回答道。他记得很清楚,来到这里后,因为位置,很显眼,工作机会也比较多。
“这两年补缝的价格有所上涨,不过基本都是按厘米收费,每厘米大概20到30元。一些需要特殊工艺的物品,收费可能会高一些。”玉梅抚摸着手中的绣布。 ”解释道,“前段时间,我修补了一套西服上的绣花图案,破损了两厘米左右宽,双面斜纹布,修补了一天半,价格也高了一点。收了200块钱,但我还是赚到了,这都是血汗钱。”
修补衣服也是修补故事
玉梅的摊位里藏着许多故事。
竹绣花带、弯曲的绣花针、一个装线圈的铁饭盒,还有一个生锈的铅笔盒,里面装满了各种补补小工具。 “这个铅笔盒不是我女儿的,是附近一个老人送的。”玉梅看着记者盯着生锈的铅笔盒发呆,解释道。
在旧摊位工作时,这对夫妇常常将补补工具放在脚边,以便于取用。后来,附近一位路过的老人说,他看到摊位里乱七八糟,就送了他们一个全新的铅笔盒。 “这个铁笔盒很精致,我们一直不好意思收下,老人硬要我们收下。”据说是方便我们放一些小工具,放起来让摊位看起来整洁。老人让我们好好干……这个铅笔盒已经用了二十多年了。 ”
老徐说,十年前,一位来补毛衣的老人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当时其他顾客看到后都说,‘这件毛衣破烂了,扔在路上没人会捡起来。’”如果你有钱修衣服,还不如再买一件。但老人还是坚持要修,说不管花多少钱,他都要修。后来他又来了,其他都还好,除了毛衣的肘部磨损得很厉害。我又补了一遍,并在里面添加了抗磨补丁。”
老徐说,他和妻子猜测,这件毛衣可能是一种思念或者牵挂。 “已经修复了,但是心思还在。”
每次和人说话的时候,玉梅都会先停下手中的事情,然后微微抬起头。她说,由于客人的席子比他们坐的长凳高,所以她说话时总是习惯性地抬起头,“还有一些客人来这里的时候,他站着和我们说话……没有地方说话。”这样做的时候要分心,每一针每一线都有落脚的地方,否则会影响‘无痕修复’的效果。”
另一边的老徐头也没抬,继续补手中的黑裤。不一会儿,他手里的裤子破洞就补好了,“只要衣服有问题,我们都能解决。” ,别看我们戴着老花镜,我们做事一点也不马虎。”
保留烟花
来补羽绒服的周女士告诉记者,她以前曾在这里补过妈妈的栗色羽绒服。修复完成后,妈妈找了半天也没有找到之前的“洞”。她很高兴。老人说道:“三年新,三年旧,三年缝补……虽然现在大家的生活都好了,但是修补还是迟早的事。”我们还是要好好弥补,物尽其用,省吃俭用。有这样一个地方真好。”
2月16日,商务部召开例行新闻发布会提到,修鞋、配钥匙等“小修”要规范有序回归群众生活,老龄化服务、休闲娱乐、丰富其他设施,改善居民生活。消费更加便捷。
在济南,像玉梅、老徐这样的夫妻档“修摊”在市民生活中并不少见。大街小巷的各种便民摊位,不仅为市民的日常生活提供服务和帮助,还为市民保留了烟火气。
《2023年济南市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2023年,济南将新建20个15分钟便民生活区。调查中,记者还注意到,来自济南市政府的济南市便民服务点数据每年都有新的统计、新的公告。仅去年12月,济南市便民服务点数量就达337个之多。
“我们一定会继续这样做,毕竟还有很多顾客支持我们的摊位。昨天,我还送了北京一位顾客的衣服。”老徐说,天气越来越暖和了,生意一定会越来越好。玉梅希望以后能把自己的摊位开在一个虽小但能遮风挡雨的地方。 “这样,即使下雨,我们也可以摆摊。”
山东商报苏宝新闻网编辑刘庆英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