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离岛游客免税购物新政策实施一周后,“海带”成为继“日系”、“韩系”之后最受欢迎的代购群体。与此前政策相比,7月1日起实施的新政策不仅将每人每年免税购物限额从3万元提高到10万元,还取消了单品8000元的免税限额。其中,最引人关注的是离岛免税商品品种的增加。手机和酒类被纳入免税范围,每人可购买的化妆品数量从12种增加到30种。
然而,在“海购”如火如荼的同时,财政部、海关总署、税务总局联合发布《关于海南离岛旅客免税购物政策的公告》,实际上声明称“从离岛购买的免税商品属于消费者”。最终自用物品不得进入国内市场转售”,这意味着明确禁止购买。
或许基于此,记者盾安发现,一些“海代”交易大多使用微信等私人平台,一些淘宝店甚至会告诉老顾客,在海南购买免税商品需要微信。 “海带”一方面放宽了新政策的配额,另一方面也对监管风险格外警惕。
日韩代购变身“海代”
据了解,海南离岛游客免税政策此前一直存在,但在7月1日实施的新政策中,手机品类和化妆品数量的增加,引起了海南几代人的愤怒。
南都记者从“海南免税HNDF”官方微信获悉,免税手机包括iPhone11、iPhone11 Pro Max、iPhone、AirPodsPro、iPad。其中,海南免税iPhone Pro Max差价最大,为8625元,与国行价相差2489元,与香港及官网价相差1183元(折算人民币) 。根据政策,每人限购4部手机产品。海南一位代购表示,配额放宽的化妆品、手机、酒类是游客在免税店购买的最爱。
“海代”的服务员(化名)表示,由于自己住在海南,每个月都频繁往返海岛,所以干脆开始代购。新政实施后,不少因疫情无法出国采购的“日本人”、“韩国人”也纷纷迁往海南。 “我想代购里,不少东北的日本人和韩国人都去了三亚。”但她告诉南都记者,“海代”的利润其实还不如海外代购。她经常提前刷信用卡进货,每件商品收取100元左右的代购费。有时她整整一个月“没挣到钱”。
另一方面,一直在韩国免税店代购免税品的娇娇(化名),最近也开始在海南代购免税品。与维特相比,娇娇在海南州销售免税品时更加谨慎。虽然她经营淘宝店多年,但“海绵”的产品大部分都展示在她的微信朋友圈里。她的微信账号只添加给在她的淘宝店消费过的顾客,或者老顾客介绍的朋友。如果发现自己是代购,会直接拒绝添加或者屏蔽。
“海带”很热闹,但有代购表示不知道海南免税品不能在国内市场销售的相关规定,也有代购表示知道但认为影响不大。 “一般免税店都会有类似的政策,但执行起来很麻烦。只要不是猖獗,大规模代购就比较难发现,除非你被免税店里的人举报了”一位采购员说道。 ”
免税店很难了解顾客的购买目的。
南都记者查阅了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发布的《关于海南岛旅客免税购物政策的公告》。公告第六条规定,从离岛购买的免税商品属于消费者自用的最终商品,不得在国内市场转售。第七条规定,个人违反本公告规定,倒卖、购买、走私免税商品的,将依法依规记入信用记录,不得购买免税商品。三年内离岛免运费;构成走私或者违反海关监管规定的,海关按照有关规定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并解释称,离岛免税商店违反有关规定,销售免税商品的,海关将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予以处理和处罚。
对于上述公告,服务员告诉南都记者,确实是因为新政的规定而出现了购买态度。她也在关注其他“日代”、“韩代”的情况,不过月底大概率会去岛上采购一批。化妆品。
南都记者分别致电美兰机场免税店和三亚国际免税城,向离岛游客和媒体询问购买事宜。前者的客服告诉记者,如果旅客按照正常合法合规的程序离岛,免税店无从得知旅客是否会再次出售免税品。 “旅客有正常的机票、船票等信息凭证,可以现在在市区购买,然后返回机场退税,也可以直接在免税店购买。”
三亚国际免税店客服人员多次向记者杜楠强调,不建议游客代购。一旦被发现,将会影响旅客的个人信用。但当记者询问免税店是否会设置验证环节时,对方表示,不清楚在哪个环节“查货”。
CDF群岛免税店官网流程
记者盾安咨询相关律师了解到,从法律角度看,购买离岛免税品涉嫌违法。北京盈科(杭州)律师事务所律师方超强向南都记者:表示,“海南免税店的代购行为明显违反政策。而且免税品的二次销售,改变了商品的性质, “个人使用,也使得该货物不再符合免税条件,应当缴纳相应的关税。否则,涉嫌走私,不仅涉及违法行为,还可能构成走私罪。”
采购行为难以“一刀切”监管
虽然禁止代购从法律角度是明确的,但不少业内人士认为,在实践中,所谓代购行为不可能“一刀切”,很难完全禁止。落实细节、规范监管还需要更加细化的规定。
“代购已经存在了这么多年,包括微商、跨境电商。不仅在海南,日本、韩国在免税品代购方面也非常活跃。所以我们还是要看定位海南岛。不要盲目打击。想想如何更好地监管,包括如何与电子商务法律对接。”熟悉电子商务法的上海正策律师事务所律师董一智认为,免税品二次销售在技术上并不难追溯,而是在实践中如何实现对这种交易行为的界定,而无需对其进行界定。因监管而损害海南自贸区建设积极性,是相关部门权衡的关键。
电子商务法起草小组成员、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王健告诉南都记者,今年海南离岛免税品相关政策将进一步扩大免税购物范围配额,是支持海南自贸区建设的体现。免税商品要求最终消费者使用个人身份证购买,每人每年都有配额,受到海关严格监管。法律不允许二次销售免税商品。 “正常情况下,海南免税的情况下,这种购买行为是在所难免的。”王健认为,相关规定主要是禁止作为商品进行大规模经营活动。
“但目前海南岛的实体商店要求乘客出示身份证,导致大规模经营和走私这些产品的难度较大。一些个人在网上可能会组织大规模的商业活动,但很容易被发现。”王健认为,普通消费者如果在规定限额内购买免税商品,不应该算作非法走私。 “比如,如果一个消费者购买了四部手机,然后将其出售以获取利润,我认为这不应该算作二次销售,而是销售二手产品。”
对于监管细节,方超强也认为,在国内彻底杜绝免税品二次销售是不现实的。他表示,事前已达到一定程度的监管,杜绝了大量明显违法行为;同时,建立失信从业者信用机制,迫使采购人员以巨大的失信成本放弃投机风险,可有效降低事中事后监管成本。
南都记者徐冰干撰稿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