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沙溪
大兴研究聚焦中心,服务大局,牢记社会责任,回答时代问题。近日,南都中山特意推出“小镇新动能”栏目,并推出第一期“问沙溪”规划报告,从技术创新、品牌建设、平台建设、人才培养等角度探索沙溪服装产业。时尚产业建设。对于沙溪服装产业当前的发展困境以及如何解决,希望为沙溪服装产业贡献智慧和建议,为沙溪服装高质量发展赋能。
一块纯色布料经过蒸汽机缩水,然后经过电脑裁剪。经过刺绣、印花等进一步加工,然后卷领、下摆。将加工后的织物片缝制成形。最后,对线进行修剪、熨烫和悬挂。一个基本的作品。这款T恤正式下线。在中山市沙溪镇,有数千个生产车间,源源不断地生产T恤、POLO衫等休闲服装。
即使是生产一件日常T恤,也需要近20家企业提供配套物资。目前沙溪镇约有服装市场主体1.1万家、服装企业数千家。他们可以在3 公里半径内找到各种生产配件,包括纽扣和吊牌。
沙溪服饰起源早,产业基础雄厚。但近年来,它也面临着相当大的压力和困难。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沙溪服装产业如何赋能当地经济?打造“中国针织服装之都”之路还有多远?
A
经过40多年的发展,我们仍然重复着老的OEM之路。
绝大多数服装企业都是中小微企业,其业务以OEM或原创设计制造为主。
走进沙溪镇,服装厂、绣花厂、布料批发商……大街小巷里遍地开花,你可以直观地感受到这座江南小镇的经济特色。
云汉轻纺城紧邻105国道。每天都有大量的各种原材料、配件经过这里,被送往生产车间;龙瑞国际服装城是中山最大的服装批发市场。市民们纷纷围观;生产方面,有元一、通威、金鼎等多家先进制造企业,还有多家快退工厂(快退工厂是指印刷快、出货快的工厂)。
沙溪镇荣获“中国休闲服装名镇”称号,业界被誉为“中国休闲服装看沙溪”。鲜为人知的是,沙溪镇的服装产业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 1981年,中山乃至全省最早的华侨服装厂在沙溪镇沈明亭村开业。这也是中山第一家服装加工厂。
从1981年至今,沙溪镇服装产业已走过42个年头,无论是产业规模还是行业知名度都有了很大提升。但值得深思的是,加工生产仍是沙溪服装产业的主要模式,这也是服装产业链中利润率最低的环节。
沙溪是海澜之家、优衣库、安踏、FILA等60多个国内外知名品牌的生产基地。本土龙头企业的生产质量得到普遍认可,也拥有稳定的销售渠道。 “但制造企业的议价能力不高,随着刚性成本不断上升,企业利润空间不断被压缩。”中山市服装设计师协会秘书长刘良认为,这也是沙溪服装行业面临的现实困境。
截至2021年,沙溪镇年产值过亿元的服装企业仅有16家;至此,沙溪服装生产龙头企业通威服装有限公司年产值3.6亿元。其余大部分是中小微企业,处于产业链低端。他们的业务主要是OEM或原始设计制造商,即OEM/ODM。这类企业话语权弱、净利润低、抗风险能力差。
即使是来料加工,沙溪也没有超级工厂。目前,沙溪镇每年生产服装产品约3.3亿件,占全省服装总产量的9.3%(占全国的1.41%)。中国纺织服装联合会会长孙瑞哲在沙溪调研时指出,沙溪纺织服装企业众多,但能够在行业中屹立不倒、成为细分领域的“巨人”的还不够。
沙溪镇目前约有1.1万家服装市场主体,这是一家服装加工公司的车间。
乙
大浪中还剩下多少知名品牌?
森马、美特斯邦威相继搬出沙溪镇;伯贤总督倒闭,张马克等人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
与徽州男装、虎门女装、大朗呢绒服装、开平牛仔服装不同,沙溪以休闲服装为主,更具体地说是针织服装。针织面料是服装行业常用的一类面料。此外,还有梭织面料、呢绒面料等,针织面料产品主要有T恤、POLO衫等,沙溪服装企业也成为不少休闲品牌的贴牌生产。
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原副会长张兆达是沙溪乡贤。从沙溪开始,闯入欧美时尚圈,登上国际舞台。 20世纪90年代,他创立了自己的品牌Mark Cheung,定位为高端成衣。
同期成长起来的百仙总督,巅峰时期在全国拥有近千家销售门店。不少沙溪服装老板回忆,百仙多格不惜花重金聘请专业人才,并以百万年薪邀请国内著名服装设计师王玉涛主持“八仙多格/休闲男装”的产品开发。和女装品牌”。方颖主持的“郑菲丽娜/时尚女装品牌”瞬间赢得了广阔的市场。
森马和美特斯邦威是温州休闲服装品牌。上世纪90年代,基于沙溪成熟的服装产业链,这两家公司还在靠近神明亭村的沙溪镇龙都路设立了设计和生产部门。刘良记得,从1995年到2000年短短几年,森马、美特斯邦威迅速成长为中国领先的休闲服装品牌。
在过去知名企业的引导和后来一批老板的进取努力下,沙溪的休闲服装品牌名噪一时。 20世纪90年代至2006年,沙溪镇涌现出一批知名服装品牌,如“鳄鱼恤、圣马丁、剑龙、罗宾汉、汉弗莱、伊阿古、三凡”等。人们至今仍提及的“沙溪十大服装品牌”主要出现在这一时期。
但遗憾的是,2000年后,森马、美特斯邦威相继搬出沙溪镇。百仙道格破产,张马克等“沙溪十大服装品牌”逐渐淡出公众视野。
与沙溪类似,东莞市虎门镇也是服装名镇。同样是在20世纪90年代,宜春集团在虎门成立。 2021年,宜春集团产值达76.3亿元,收入达60.1亿元。目前,虎门镇已经形成了以纯粹为龙头的时尚阵列。到2022年,虎门服装服饰产业年工业总产值将突破420亿元,年销售额将突破830亿元。
江苏省常熟市(县级市)服装产业规模巨大。仅波司登2022/23财年就实现营收167.74亿元。此外,还拥有“雪中飞”、“千仞港”等品牌,多年来占领市场。占据国内羽绒服市场销量的半壁江山。
在众多国产品牌崛起的时代,沙溪的品牌要么被取代,要么消失,几乎没有产生持久影响。 “回顾过去20年,沙溪的品牌影响力非但没有前进,反而出现了倒退。”广东省服装服饰行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黄益群认为,在国家和广东服装行业高度重视品牌路线的时代,沙溪溪在这方面的表现确实乏善可陈。
綦江公路两侧有多家服装企业。
C
企业向海外转移,劳动力成本优势不复存在
产业环境值得反思:发展空间有限、招工难、生产成本过高、产业水平低、高端人才缺乏等。
回顾过去,沙溪不少服装企业纷纷“走出去”发展。不仅大企业、优质品牌纷纷离开,中小企业也有到国外寻求发展的趋势。
从沙溪起步,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良好的声誉,一度是沙溪服装的“金名片”。但现在,他们中的一些人已经转移到清远、湖南、四川等省市,甚至越南、柬埔寨等国家。有的选择异地设立设计研发总部。虽然沙溪仍在生产,但由于生产成本较高等原因,能维持多久尚不得而知。
美特斯邦威的退出就是一个例子。据知情人士透露,美特斯邦威曾向沙溪镇提出购买土地建设工业园的意向,但谈判未果; 2002年,美特斯邦威撤离沙溪,整体迁往上海。随后,森马等温州服装品牌企业也纷纷搬出,其中大部分将设计、生产部门迁至上海。
类似的现象并非孤例。土地已成为制约沙溪服装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中山天威服装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长吴兴明认为,沙溪最重要的问题不是土地成本,而是即使你愿意支付相对较高的土地价格,也不一定能够得到土地。
离开的另一个原因是劳动力成本。服装是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劳动力成本是影响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吴兴明表示,目前沙溪服装公司员工的平均月薪超过900美元,而柬埔寨的平均工资约为100美元。这种差异类似于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大陆与欧洲、美国、日本、韩国以及香港、台湾之间的差异。所以,资本会用脚投票,选择利润更高的地方。
多位服装企业老板告诉南都记者,沙溪的国外订单有相当一部分确实流向了东南亚。一些曾经在沙溪的服装企业甚至已经迁往东南亚。例如,利鸿发制衣(中山)有限公司是1993年在中山成立的港资企业,注册资本5000万港元,法定代表人彭洪辉。公司经营范围包括生产经营各类针织、梭织服装,经营牛仔布。服装洗涤等。公司工厂占地40余亩,鼎盛时拥有员工2000多人。
但2016年,彭洪辉将公司转让,并将整个服装制造团队搬到了柬埔寨。目前,原李宏发公司所在地仅存一栋名为“李宏发中心”的办公楼。
一批在沙溪成长起来的企业最终搬到了其他地方,寻找更好的发展机会。这些企业的“离开”,既令人尴尬,又令人惋惜,削弱了“沙溪服饰”的影响力。
虽然沙溪服装企业外迁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地方政策吸引等,但当地的产业环境也值得反思:发展空间有限、招工困难、生产成本过高、产业水平低下、缺乏人才等。高端人才等
此外,政府宏观战略是否科学有效,也将直接影响产业发展水平。黄益群举了一个例子。广州、虎门之所以有今天的产业结构,与当地政府的政策引导密切相关。但反观沙溪,政府在产业规划、政策支持等方面并没有一套独立的思路。没有联合专业机构进行科学规划,没有找到适合沙溪服装发展的明确路径。
服装生产工艺复杂,是工人在生产。
D
服装行业人才紧缺,缺乏接班人
企业遇到“招工难”时,去车站打广告,简直就是“头疼、脖子痛”。
服装生产、销售行业具备一定专业技能的人才短缺,是沙溪产业升级的最大“痛点”。走访南都期间,不少企业表示招人难,招有用的人更难。缺少的不仅是高端创意设计人才,还有生产和管理技能人才。这是沙溪服装产业链中的一个现象。
沙溪一家T恤厂老板提到招工难的问题时表示,现在他的技术工人平均工资是7000元,但销售旺季招工依然困难。多数企业主反映,近年来,随着房租等生活费用的上涨,来沙溪打工的人越来越少。
中山通威制衣有限公司董事长匡火源非常清楚员工对于公司发展的重要性。他说,以前企业招聘员工时,出发点是企业,即“我要招聘什么样的人?”然而,今天,企业也必须考虑:“员工需要什么?” “我能为员工带来什么?”
邝火源认为,沙溪政府如何做好服装产业的首要任务是“如何把劳动力绑在沙溪”。其实就是“如何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让在沙溪工作的劳动者有归属感”。遇到“招工难”时,企业组织人员上站打广告,很难解决实际问题,只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在人才培养方面,沙溪具有一定优势。当地有沙溪职业技术学校和沙溪纺织服装学院两所中等职业学校。但由于区位条件、社会经济发展等原因,在生源竞争中处于被动地位,人才培养质量不能满足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
相比之下,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城市相继在省内重点大学开设了多个服装设计相关专业,并注重培养本土设计师,带动了国内创新氛围的形成。 “人人都是设计师”的地区。
策划:刘安然、田双月、谢江涛
执行策划:唐剑锋陈实
协调员:王建华
执行协调人:卢静、周全、易福红
采访及采写:南都记者刘先培侯雨晓陆静实习生龚希杰李思攀章子怡黄楠
摄影:南都记者吴进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