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丨韩璐编辑丨谭璐
无论耐克、阿迪达斯、优衣库还是ZARA,服装巨头这两年都有自己的烦恼:
销售疲软、库存增长、增长乏力……
按理说,大品牌的低迷必然会影响到上游整车厂。令人惊讶的是,最大的品牌服装代工厂之一申洲国际似乎并未受到影响。
2022年,神舟营收达277.81亿元,创历史新高,净利润45.63亿元,增长近40%。其盈利能力让很多品牌客户望尘莫及。
从增速来看,不少国际品牌甚至超越了这家中国代工厂。
马建荣
《2022胡润全球富豪榜》“中国服装行业15强”榜单中,57岁董事长马建荣以700亿元资产位列第一,超越波司登高德康家族、海澜集团周建平家族,成为中国服装第一人行业首富。
此前,马建荣曾多次成为宁波首富。
代工巨头
代工一直是个“苦差事”,尤其是市场极度饱和,服装代工竞争激烈。它们一直是低成本、低价值、低利润的低端制造业的代表。
申洲国际是个例外。
以势头强劲的国产运动品牌李宁为例。去年公司营收258亿元,净利润41亿元。作为李宁的代工厂,申洲国际在营收和净利润上都超越了李宁。
申洲国际由马建荣的父亲于1988年在宁波创立,定位为“全球最大的垂直一体化服装制造商”。
其业务并不局限于利润微薄的纯贴牌生产(OEM)。长期提供垂直领域的“一站式”服务,可完成从面料到服装的研发和生产。是一家具有研发和资金实力的ODM企业。
马建荣说,2000年之前,公司90%的利润投入到设备改造和工艺改进,并为大客户建立专门工厂,保证生产效率和质量。
一般服装OEM的交货周期在3个月以上。国际服装OEM公司领先的交货期参考标准是30天。申洲国际的海外交货期为45天。宁波工厂最快15天即可实现交货。速度是国际标准的两倍。
从最早为优衣库代工到现在,申洲国际服务过各大品牌,从耐克、阿迪达斯、彪马、露露柠檬等国际巨头,到安踏、李宁、特步等国内品牌。
申洲国际拒绝低端制造,“代工”模式独树一帜。
例如,2012年,耐克的针织跑鞋Flyknit Racer要求鞋面采用技术含量较高的Flyknit材料。许多供应商拒绝了。申洲国际接受了报价,斥巨资购买了多台专业生产设备。
随后的四年里,Flyknit系列取得了巨大成功,鞋面订单也为公司带来了大量收入。
优衣库知名的AIRi面料也是两家公司共同开发的。
仅2022年,申洲国际就申请了102项专利。迄今为止,已申请专利767项,开发专利面料1250项,与客户共同开发专利800项。
纺织服装品牌管理专家程伟雄认为,申洲国际的特殊性在于生产效率和研发能力。
整合纱线、织造、染整、印花、服装等供应链,不存在脱节,毛利更高。
纯粹的主机厂无法超越品牌溢价,但如果供应链垂直整合,则可以成为垄断某一品类的供应链公司。
东南亚布局
受劳动力成本、环保、外贸风险等因素影响,我国鞋服制造产业链逐年向东南亚迁移。
创立于宁波的申洲国际较早走向海外。
2005年,申洲国际开始扩大海外产能,在柬埔寨建设服装厂。 2014年后,公司将进一步扩大越南和柬埔寨的产能。
四年前,其越南面料产能占其总产能的近一半。
截至去年底,申洲国际工厂占地面积644万平方米,产能约5亿件各类针织服装,员工超过9万人。
从宁波到东南亚,申洲国际的劳动力成本被摊薄。
员工成本占集团总销售额的比例将从2021年的31.7%下降至2022年的27.7%,主要是由于海外员工数量的增加和工资的降低。
1997年,当接到尚未名声大噪的优衣库订单时,申洲国际的代工水平已是众所周知。
不少国际大牌向我们伸出了橄榄枝,希望能够长期合作。
去年,申洲国际依然向客户交付了大量生产订单。
其核心品牌耐克、阿迪达斯、优衣库和彪马分别贡献营收86.31亿元、58.34亿元、48.63亿元和34.66亿元,分别占营收的31.1%、21.0%、17.5%和12.5%。
国产品牌(李宁、安踏、特步)收入合计占比9.8%,同比增长超过50%,其中李宁单品牌收入增长超过80%。
势头强劲的Lululemon去年也为申洲国际带来了4300万美元的收入。
去年业绩逆势增长。申洲国际表示,一是欧美市场主要客户订单需求增加;其次,海外生产基地产能利用率恢复正常水平,新工厂产能持续扩张。
传导滞后
先进的代工让申洲国际得到了资本的认可。
2005年在港股上市后,市值高达3000亿港元,超越同为香港上市的李宁和安踏,成为市值最高的服装公司,直至被安踏超越四年前。
过去一年逆势赚了不少钱,但申洲国际近期股价却出现下跌。
5月19日收盘,申洲国际报收64港元,市值约962亿港元。
两年前,申洲国际股价一度达到200港元的高位。如今,市值已缩水约三分之二。
有投资者向记者解释,市场的态度可能是出于对业绩预期的担忧。
去年下半年以来,服装行业整体库存增加,申洲国际不少客户已进入去库存而非增产阶段。
订单变化对OEM企业的影响可能会滞后并传导至神州国际,这可能会反映在上半年的销售中。 “终端去库存的效果要到下半年才会显现。”
申洲国际管理层也提到,预计上半年集团产能利用率不会达到理想水平,收入可能会下降,下半年将有逐步恢复的趋势。
由于产能利用率不足,申洲国际并没有收缩规模,而是选择等待行业新周期的到来。
“行业正处于触底反弹阶段,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回升,国内外需求有望回暖。”管理层持乐观态度。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