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文章讲了唐朝人吃什么。有东西吃就得穿。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唐朝人的穿着。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空前发展的时代。国家统一了,经济繁荣了,服装焕然一新。整个历史被后人称为“盛唐”。特别是贞观开元年间,中国的封建文化达到了顶峰。唐代是享誉中外的历史,唐装也成为中国服装的别称。
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国力强大、文化艺术最开放的时期。唐代的服饰艺术也空前繁荣。服饰文化以中华传统为基础,吸收、融合外来文化的影响,推陈出新,尤其是在盛世时期。唐代。唐代人的服饰融合了西域异族的服饰文化,大胆创新。这是中国服饰史上最为丰富多彩、最为丰富的时期。我们头上、身上、脚上的穿着,以及头上、脸上的服饰千差万别,种类往往超乎我们的想象,难以穷尽。
长安是当时国家的首都,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它成为世界著名的大都市和东西方交往的中心。与唐朝有交往的国家最多时达到三百多个国家。居住在这座大都市的人除汉族外,还有回族、龟兹族、吐蕃族、南诏族等;外国人包括日本人、新罗人和波斯人。还有日本人等,此外越南、印度、东罗马等国也经常派人往返长安,中华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日本和服在中国盛唐时期首次传入日本。直到今天,它仍然是正式礼服。外国使节和商人也带来了他们当地的服饰,其他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新事物也来了。唐代的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艺术都吸收了外来的风格和细节。同期的服装也呈现出大包容的景象。此时洋气盛行,大胆、原创的服装成为这个时代的显着特征。
唐朝有包容一切外来文化的包容力,这才使得国家富强,国家富强才没有盲目排斥外国人。而且,还继承了南北朝的风俗习惯,所以“唐人很野蛮”就成了一句非常有名的说法。开放的思维理念创造了现阶段独特的服装风格,这是前无古人、前无古人的。在唐代,自然裸露的肩膀、迷人的舞蹈、多变的妆容和服饰,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场景。
中国服饰中,胡服在唐代以前就有骑射的成语。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胡服对人们的影响自古就有。最早方便胡人行动的服饰是在春秋时期。***引用;在唐代,交往频繁,胡人的服饰、化妆、饰物、饮食习惯、舞乐等被人们接受和模仿。
隋末唐初,男女不分官民、贵贱,留胡须成为流行特征。女式胡服的主要特点是锦缎装饰,双门襟,翻领,圆领,窄袖,头戴圆顶帽,腰间系皮带,饰有各种小饰物,下穿竖条小日裤。穿尖头绣花鞋或半软靴。在壁画、陶俑等大量文物史料中,有大量身着胡服的妇女形象,系着一条富有特色的腰带,称为“袄带”。这种可以悬挂各种装饰品的腰带,起源于北方少数民族。
据记载,早在三国时期就传入中原,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就连曹操也对尚黛黛特别喜爱。到了唐代,它成为所有文武官员的必备之品。传统上,腰带上佩戴的饰物有七种,包括算术袋、刀具、磨刀石、七心针、科决、针简、火石袋等,俗称“七物”。。只有七个实用的物品被无用的、狭隘的物品所取代。
胡人对中国的影响在开元、天宝年间最为盛行。唐代中叶以后,慢慢消失了。无论是男装还是女装,胡人对汉族服饰的影响清晰可见。造成这种情况的直接原因可能是胡舞的流行。无论在世界的哪个地方,原始舞蹈除了其娱乐功能外,通常还与一些庆典、祭祀活动密切相关。进入封建社会,舞蹈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在庆祝胜利、歌颂丰收、歌颂祖先、婚宴、年会等娱乐活动时,人们都用舞蹈来宣泄喜悦的情绪。
唐代社会安定,经济繁荣,重视文化交流,音乐、舞蹈的繁荣达到顶峰,传统舞蹈得到很大发展。胡舞也因其活泼快速的动作和奇特的服饰而在当时的社会迅速传播。受到热烈欢迎。白居易的诗里有这样一首诗:“人人都学跳舞”。舞蹈的欢乐气氛与当时社会的繁荣、富足和安定相吻合。据说:唐玄宗、杨贵妃、安禄山等都是擅长胡舞的能人。
胡舞流行全国后,成为百姓主要娱乐活动之一。其与中原不同的服饰和面貌也被大众所接受。当时著名的胡舞有“胡腾舞”、“胡旋舞”、“胡旋舞”、“涅槃舞”、“脱脂舞”、“混脱舞”等。例如:“胡腾舞”从中亚西域塔什干地区传入我国。其动作特点以跳跃为主。它的名字的意思是“胡人的跳舞”。跳舞时,舞者必须戴帽子,身穿窄袖衬衫,帽子上饰有宝珠,腰带上装有小铃铛。这样,跳舞的时候,帽子上的首饰就闪烁着星光,腰间的小铃铛是舞者跳到空中时用的。它不断发出各种悦耳清脆的铃声,十分活泼有趣。这种服装不仅在歌舞时穿着,也是胡人的日常服装。各种舞蹈起源于不同的地区,对服装的选择也有一定的规定。这些在敦煌壁画和唐代都有发现。在古代的陶俑、瓷俑、玉雕中均有体现。
当时,胡服、胡舞、胡妆极为盛行。出土的俑中,不乏穿着胡服的人物,通常头戴锦帽,着窄袖翻领长袍,下穿条纹长裤,下穿镂空软锦靴,腰系腰带,胡服已成为日常最流行的服饰。服装。例如:胡旋舞的服装,据记载:两位舞者均着“大红锦袖袄,绿丝胯裤,红皮靴,舞时快速旋转,故名”。胡轩”。
从盛唐开始,女装的款式开始变得更加广泛。尽管朝廷明确规定了宽松的标准,但屡禁不止,人们已经形成了对宽袖的偏好。到了唐代中期,女服的平均袖宽往往达到四尺以上。《簪花仕女图》的服装是那个时代的典型服装。
下面介绍一下唐代女子服饰的款式。整个唐代的妇女服饰风格各异:起初是窄袖、窄衫、长裙,主要流行于唐初;后来出现了窄袖、窄衫、长裙等,主要流行于唐初;后来出现了窄袖、窄衫、长裙等。后来是胡服和女穿男装。这些款式流行于初唐和盛唐,到了中晚唐,胡服对汉服的影响越来越少,传统的大袖、长裙、丝绸的宽袍鞋子再次流行起来。单独来说,唐代妇女的服装有窄袖上衣和裙子;胡服,女穿男装,有背、裤褶、丝质。
窄袖衫:隋初至唐初,妇女服装多为窄袖衫、长裙、腰长带、肩长巾、高趾鞋。和鞋子。领型有双翻领和右翻领两种。袖子较窄,长及手腕,衣身仅及腰部,短而窄。这种款式的服装最初只在宫廷和贵族妇女中流行,后来传到宫外,妇女们也开始模仿。一直流行到唐代中期。
唐代后期,窄袖演变为宽袖,另一种式样,通常称为抹胸大袖衫。形式为:裸露上胸,大宽袖,双门襟,超长裙摆,丝绸,面料考究,顶部有装饰。编织和刺绣。裙子:裙子特别长,最长可达胸部上部。用一条大腰带系紧拉长,加强腰带上下部分的比例关系。上部较短,下部较长。而且面料大胆采用纱罗等薄型产品,部分部位呈半透明状。异常开放的思想与当时广泛的国际贸易和文化交流是分不开的。当时的女装可以用单薄、暴露、暴露来形容。这是前后唯一的时期。关于当时裙子款式的著名记载有很多。各种材质、形状的裙子竞相美丽,有的还带着香味。
花笼裙和鸟裙:这是唐代贵族妇女流行的两种裙式。花笼裙是用轻、软、薄的丝织物制成的花裙,上面饰有编织或刺绣的文字,外面覆盖着其他裙子。唐中宗年间,安乐公主下令制作了一件“单丝青笼裙”,上面用细如发丝的金线绣出各种造型的花鸟。在《旧唐书五行志》年,关于花笼裙有这样的记载:“花鸟以金刻,细如丝发,鸟大如粟,目鼻口甲,视力好的人现在都可以看到了。”可以推断确实如此。裙子的外部装饰极其精致细致。有的裙子的装饰部分在裙腰处,重叠装饰有金银线刺绣。
鸟裙:用多种鸟类的羽毛、丝线和捻线编织而成的裙子。据记载,这种创意也出自安乐公主之手。《旧唐书五行志》年,对鸟裙的记载和描述是这样的:“有一个尚方,用数百根鸟毛编织出一条羊毛裙,从正面看去,看上去颜色是一样的,看上去颜色也一样。”侧视一色,眼一色,影一色,百鸟形,裙一色。”安乐公主制作出鸟羽裙后,百官百姓纷纷效仿:“山林奇禽异兽,搜山遍野。”这种裙子数量稀少,劳动密集,材料密集。虽然无法广泛推广可想而知,但在当时社会的中上层女性中却相当普遍。
一般人买不起这么贵的裙子,但他们还是在颜色和款式上尽力取胜。著名的就是石榴裙。从文献来看,应该是一条鲜红色的裙子。这是当时流行的服饰,深受中青年女性的喜爱。当时有关石榴裙的诗词有很多,如:李白诗云:“木兰船上移舟,散落石榴花”;白居易诗:“眉镇柳叶,裙阻碍石榴花”。还有很多诗句,如:“红裙可杀石榴花”、“桃花即刻石榴裙”,这种裙子一直流行到明清时期,至今仍然很流行。明代蒋一奎所著《长安客话》中有一首《燕京五》《月歌》曰:“满街石榴花即将燃烧,枝桠尽落入云间”。千家万户都买不到,月亮都染红了孩子们的裙子。”还有一首清代名诗《红楼梦》。段落描述。
百褶裙:这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彩色裙料拼接而成的长裙。早在魏晋时期就已流行。隋唐时期,无论贵贱,人人佩戴。唐代中叶以后,就很少见了,到了宋代,又复活了。
黄色裙子:这是一条带有花香的裙子。据说,唐玄宗的贵妃、中国传统历史上的四大美女之一的杨玉环最喜欢佩戴它。这些裙子有的染上郁金香,鲜艳如花。它们不怕阳光,不褪色,并散发出芬芳的气味。后来逐渐为宫中妃嫔和官宦家庭的妇女所佩戴。它在盛唐时期流行起来,后来慢慢消失了。裙子在当时的服装领域中占了很大的比例。此外,人们喜欢用轻薄透明的面料做外衣。裙子在当时的整体服装中占据着绝对重要的地位。
唐代最流行的是女子穿男装。妇女穿上丈夫、兄弟的衣服、靴子、衬衫等。这种着装是指妇女戴软脚头饰、圆领或折领、窄袖、束腰带。系着皮带,脚踩黑色皮靴。女穿男装的区分始于宫廷,最早是由宫女穿的。后来逐渐影响民间,成为普通妇女的服装。从史料中可以看出,这类男装有时被称为“男装”,也有一些是胡服中的男装。
当时,除了胡服这种女扮男装的新奇款式外,还有一种外国风格的服装很流行。唐朝后期,维吾尔族服饰在宫廷和上层贵族妇女中流行。这种服装式样是:头戴饰有宝物、簪子的桃形金冠,身穿折领窄袖长袍,袖口和领边均绣有金色花纹,脚穿软靴。这种服装一直沿用了五代人。
背是当时男女皆宜的一种服装形式。款式简单,双翻领,宽领口,露胸,短袖或无袖,有时呈“头穿”式,有的系于胸前。因为后面通常是无袖的,方便穿着,所以宫里的宫女都非常喜欢穿。后来,背成为了宫廷中的礼服,背表面的装饰也开始丰富多彩。它被用作贵族和宫殿的礼服。人们在后背的面料、色彩、装饰上下了很大功夫,但下层妇女所穿的后背却大不相同。它们仅具有实用性、艳丽性和装饰性,通常只在领子、袖子和下摆处有深而厚的设计。边缘装饰采用优质面料,面料的颜色很简单,只有白色。
佩帛是隋、唐、宋时期流行的一种妇女服饰形式。像围巾一样,或细长或宽长,围在脖子上。“披子”是指像马甲一样遮住胸前。背型服装。丝绸在唐代中叶开始流行,据《事物纪原》记载:“开元时,命三妃及以下皆服”。有很多丝绸披肩,可以披在肩上和背上,两端挂在手臂旁边;有时两个吊端的长度不同,以达到不对称的装饰效果。有时将披肩的两端抱在胸前和手上。有时像现在的围巾,一端垂在前面的膝盖上,另一端缠到后面;较宽的披肩像披肩一样平铺在背部和肩膀上,在胸前打结。
唐代规定妇女出嫁前披丝巾,出嫁后穿裾子。但据一些资料显示,在一定程度上,痞子和痞子之间的界限非常模糊,没有明确界定。事实上,丝绸悬垂只是受外来文化和宗教服饰,尤其是西方文化和宗教服饰影响的一种服装形式。这种穿丝裾的制度在宋代仍然很盛行。明清时期的“霞佩”、“凤冠霞佩”等服饰形式就是其在历史上的演变。
窗帘、帘子是妇女外出时穿的特殊遮粉、防尘、防风的服装。武德、贞观时期,帷幕盛行,其形又长又大,大至垂至膝盖。它大多是用轻质透明的布料制成的,这样被遮住的人就能从里面看清楚。要清理外部,也可以用手将其抬起打开。有了这种设施,路上的人一般都看不清人物的脸。帘帽是紧接帘礼之后的一种遮面阵法。女性外出时也佩戴它。帘帽的款式比帘丽要淡一些。它通常有长颈,形状像斗笠,周围有挂网或半透明物。纱布很薄,外人看不到纱布里面的脸,但纱布里面的人却可以微微看到外面的世界。
当时的服装可以说是中国服装史上一个非常有特色的时期。广泛的交往和开明的思想使这一时期成为世界上神奇的传奇,中国人民也从此被称为“唐人”。差不多就是这样了。当然,这绝对是不完整的。例如,男装就没有提及。希望朋友们能够补充。空间有限,我们就到这里吧!下一篇会写关于唐朝的其他方面的内容,敬请期待!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