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曾经星罗棋布的街头工艺品小店正在逐渐没落。那些裁缝和锡匠……已经成为我记忆中的“老行当”了。
在20 世纪80 年代和90 年代,人们常常拉起布料去裁缝店量体裁衣。随着商店和网上购物的兴起,曾经颇受欢迎的裁缝店逐渐退出了公众的视野。传统的裁缝店已经被时尚的新服装店挤出了繁华的街道,零星地分布在一些老住宅区周围或菜市场附近的小巷里。
初夏六月,花园路的绿荫下开始炎热。 “服装诊所”是路边最显眼的裁缝店。它坐落在安静的员林路54号。旧招牌上“服装诊所”的红色大字格外清晰、醒目。
店老板叫刘国梁,张家港人,今年62岁。走进“服装诊所”,狭小的空间里并没有拥挤的感觉。左边是一张长长的工作台,右边是两台缝纫机和各种布料,最后是一个小厨房。
“现在没人找裁缝做衣服了……”刘国梁穿着衬衫和背心,一副挑剔的样子。他戴着一副老花镜,看着电脑屏幕上的新闻。在刘师傅的几句话中,这家小店昔日的辉煌慢慢浮现在他的眼前。
在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手拿剪刀、脚踩缝纫机的裁缝是一个技术性很强的职业。能够掌握这样一门手艺,意味着全家人“衣食无忧”。 30岁时,刘国梁在国外学习裁缝技艺,于是回到家乡张家港,在西门开了一家裁缝店。那是1991年,没几年,店就搬到了位于港口城市最繁华地段的杨舍西街,生意十分红火。那时候做一件衣服相当繁琐:量尺寸、整理材料、裁剪、包边、组装零件……扣纽扣、开扣眼、锁扣眼等等,十几道工序每一道都不能马虎。刘国梁精湛的用料和精湛的工艺,为他赢得了全国各地的良好声誉。他依稀记得,生意最好的时候,一家小裁缝店一天能接到上千件服装订单。他从早忙到晚,连吃饭喝水的时间都没有。
刘国梁靠着自己的裁缝手艺养家糊口。
2003年,刘国梁将裁缝店搬到员林路。在这里,缝纫机的咔哒声又陪伴了他20年。这些年,和刘国梁一起“闯天下”的老裁缝,现在还坚持下来的已经不多了。 “二十年前,裁缝是最流行的,员林路上有十几家裁缝店。现在……我们是最后一班裁缝了。”刘国梁出神地看着工作台。
如今,刘国梁的裁缝店主要做的是修理工作。正如店招牌上的“诊所”二字一样,裁缝就像服装的“医生”。刘国梁的初衷是让顾客穿得好看。更好的舒适度和贴合度。几十年来他一直坚守着这个初心,早上8点开门,晚上关门,午饭都在店里吃。即使一天只有一位顾客走进他的“服装诊所”,他仍然守护着这家店。无论是补纽扣还是修拉链,刘国梁都认真对待。
裁缝店是一个时代的产物,是几代人的记忆。采访中,刘国梁说话平静,眼神却掩饰不住爱意和执着。几十年过去了,时光流逝,刘国梁却依然坚守着自己的缝纫机,坚守着自己的老手艺。
[来源:今日张家港;编辑:苏晓欣】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