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报客户端|记者陈学宁
场地暴露在阳光下没有地方坐,健身器材陈旧年久失修,道路凹凸不平……老小区空间狭小,关系到居民的幸福感。家门口。记者从海淀街道、市规划委海淀分局获悉,位于稻香园西里社区等地的三个社区微空间改造已竣工并揭幕。不起眼的围墙、破旧的停车棚、废弃的社区绿地,都被改造成居民喜爱的大客厅、游乐场、健身区。
稻香园西丽社区:
《稻香亭》谈丰收,充满欢声笑语
稻香园西丽社区下沉广场的“微改造”,以“稻”为设计主题,命名为“稻香亭”。
这个场地不大,只有400平方米,但却是居民家门口的重要活动空间。座位太少,老人没有休息的地方,健身器材散落零散,孩子们在废弃的水泥平台上爬来爬去……去年,海淀街道启动了西北侧小广场改造计划稻香园西丽社区6号楼。改造开始前,街道工作人员、负责规划人员以及北京林业大学设计团队深入社区,了解居民“痛点”,完善建设方案。
“我们了解到这里原本是种植水稻的地方,因此设计团队以水稻为设计主题,通过讲述与水稻生长和收获有关的故事,增强社区的文化和凝聚力。同时,基于根据居民的建议,设计团队设置了中心交流区、健身区、儿童游乐区等,我们希望将这里打造成一个全家幸福的社区公共空间。”在介绍设计初衷时,街道负责规划师付斯曼表示。
公园开园后,前来公园游玩的居民络绎不绝。进入会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镂空雕刻的米纹图案。原挡土墙设置了钢板景观墙,以康熙时期的《皇家农织图》为主题,展示了古代农耕生产的22道工序,以“春韭一界,十以稻花万里”为主题。带领居民追忆昔日的稻田。钢制景观墙延伸到儿童游乐区后,变身为黑板墙,孩子们可以尽情画画。场地内增设了大量座位,满足居民坐下、聊天、晒太阳的需求。
如今,曾经被忽视的微空间已成为社区居民最喜欢的“打卡地”,不仅扩大了居民的休闲空间,也提高了他们的整体生活质量。
海淀南路社区:
曾经不喜欢的空置空间被改造成了“共享客厅”
每年天气炎热,海淀南路小区8号楼前的空地就变得冷清。
“广场上没有树荫,空荡荡的。” “长凳被太阳晒得很热。我不喜欢去这里。”座位区遮阳不足、空间利用率低、促销设施陈旧……这些让居民感到“麻烦”的地方,也是“海之味”计划的重点打击对象。
小微空间改造振兴社区。记者看到,改造后,用一条锯齿形连廊覆盖配电室、垃圾点等,使公共活动区和生活物流区巧妙分隔。画廊框架的形象设计也很有趣。福斯曼介绍,画廊的顶部是深红色的屋顶。后期屋顶以“奔赴考试路线”为主题,以时间为线索,用文字雕刻展现中国的辉煌历史,将红色文化与爱国主义教育融为一体。内容融入空间设计。
由于毗邻学校,改造后增加了风雨走廊。走廊设有休息区、黑板涂鸦区、互动排球区、拍照打卡区等,方便家长和孩子休息玩耍。在画廊南侧广场的铺装设计中,设计团队将“万泉河”抽象成波纹形状来装饰地面。红色塑料跑道“切割”出波纹状的地面,形成动态的铺装图案。
“我每天都期待着看到这里的一点点改造,现在终于完成了。”在居民眼中,这个碎片化的空间如今已成为大家的“共享客厅”。
三义寺社区:
延续纺织记忆,点亮居民生活
一个名为“知化场”的小型微空间也已竣工,位于三义寺社区内。
据介绍,这里的前身是大华服装厂。因此,设计团队选择了“纺织品”作为主题元素,并在场地中加入了关于纺织品的纽扣图案、缝纫线条和诗歌,希望能够延续场地的记忆。在功能布局上,设计团队通过早中晚、平日周末全方位多时段观察,以及实际采访居民使用偏好,弥补了社区不适宜居住的短板。适合年龄大、体型小、缺乏活动空间的人。一个充满活力、对老年人友好的社区。
前者的转变
改造后
改造前,这里使用的空间非常杂乱,部分地板没有铺砌,老人晒太阳、孩子玩耍都困难。装修后,新增加的健身器材美观实用,树下摆放的座椅宽敞舒适,铺装色彩缤纷。装修明确区分了不同的活动区域,让跳舞、锻炼、遛孩子、玩耍的居民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感到舒适。
“此外,我们还将改造小南庄社区的‘健康100%’、稻香园北社区的‘日常生活艺术馆’场馆、海淀南路社区的‘绿色花园’等小微空间。”海淀街道副主任林日升介绍,“海之微”海淀街道小微公共空间更新计划于2022年启动,截至去年底,共选定10个地点改造提升示范工程。
“海之维”采用“1+N”模式,其中“1”是社区居民为主体,“N”是政府、责任规划者、企业、大学等社会组织,构成多元化的对象群体共同参与和促进社区。更新。未来,海淀街道将继续建设“海之味”相关项目,让更多居民享受到公共空间改造提升给生活带来的便利。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