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山万水总有情,但秋裤实在做不到。”冬天即将来临,只有穿秋裤的人才有勇气面对深夜和清晨。
姚家坡村,这个村子的名字远不如秋库村出名。随着天气逐渐变冷,泰安这个村庄又开始“热”起来。这种“火爆”并不是因为“双十一”的燃烧,也不是因为销量的提升,更多的是因为其“逆势”选择线下销售。村支部成员张显刚说,他实在记不清来了多少媒体采访。
秋库村的“产业链”
11月6日,新时代记者探访泰安市姚家坡村。
上午9点,村里的布匹批发市场热闹非凡,牛油果绿、荧光绿、焦糖色等,近两年流行的颜色在这里都能看到。五颜六色的布料堆积如山,一抬手就扬起一阵灰尘。在大城市,这些流行色彩深受时尚达人的追捧,但在姚家坡村,灰色、黑色、大红、大绿、大蓝等这些颜色的面料,以及印有各种花卉图案的面料,都被用来做秋天的衣服。秋裤、羊绒裤、内衣。
位于泰山脚下的姚家坡村自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以来一直生产秋裤。现在村里有近两百户人家从事秋裤相关生意。该村已形成完整的秋裤产业链,拥有自己的销售生态环境。记者在村里走一圈发现,这里有针织行业协会、布料批发市场、缝制电机修理店、餐馆、早餐店……吸引了多名农民工。
姚家坡村的布料批发市场曾是村里的小学。后来,附近几个村庄的小学合并后,学校就空置了。年,村里决定利用学校空置的教室,成立针织协会和面料批发采购市场。
王运成在市场卖布,生意是村里最好的之一。他每年在江、浙、沪等地度过200多天。“看布,买布,然后跟着拉布的回村子,等布卖完了,他就回南方买布。”入秋后,每天至少有两辆满载50吨布料的卡车来村里报道。这些面料按吨出售,每吨价格从8.9万元到1万元不等,具体取决于面料的品质。“都是大工厂的边角料,都是好布料。”
当天,村民郑秀娥从王云成那里买了两吨布料,她用五菱红光卡车运输了六次。在她的家庭作坊里,一天可以使用一担布。当记者问她是否可以去她家采访时,她摇了摇头。“忙碌的。”说着,他从地上捡起了一卷布,扔进了马车里。旁边的村民起哄:“她怕发财!”
姚家坡村在网络上被称为“秋库村”。生产的秋裤批发价在3元至30元之间,在秋裤中低端市场极具竞争力。用张献刚的话说,中国每200人中就有1人穿着本村生产的秋裤。没有办法验证这个数据是否准确。另据了解,姚家坡村目前年生产秋裤超过万条,年产值1.6亿。
穿秋裤的“时尚意识”
“穿上秋装和秋裤是对降温最基本的尊重。把秋装放在秋裤里,把秋裤放在袜子里。”姚家坡20多岁的女孩孙野卷起了裤腿。“我穿着家里做的秋裤。”记者看了看,发现它们都是灰色的。和她一样,姚家坡人几乎都穿秋裤。“***你不冷吗?风吹进裤子里了。”张宪刚向记者询问。
为了“好看”,秋裤成了很多年轻人的最后手段。但也有很多人因为“不冷”而说***。
秋裤就像编织袋一样,已经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就在今年9月初,天猫携手三枪、太平鸟、Sunburn等中国品牌参加春夏纽约时装周。其中,三枪研发的一系列中国“秋裤”首次亮相国际T台。“纽约冬天这么冷,哪里可以买到这么长的秋裤?”“简直就是冬天的救世主,为什么只有中国有这样的发明呢?”看完节目后,外国友人在Instagram上发表了一系列灵魂拷问的评论。
知乎上有人总结了“七大人气长裤大赛”,但没有提到“秋裤村”,所以就不会有“秋裤村”的“产品”。张野说,不管别人穿什么,每年天气一冷,他都会自觉穿上秋裤,不需要“妈妈”打电话或告诉他。
秋库村的“节奏”
“这种品质连***都比不上,微信商家或者市场上也许能找到。”衣着时尚的李梅是个大***,做秋裤已有16年了。不久前,省电视台媒体来到村里,她作为代表接受了采访,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也播出了。在她的一间工厂里,近十名技术工人正在忙碌。
即将到来的双十一会对生产和销售产生影响吗?李梅道:“有一点,但不多。”村里真正给***店供货的人并不多。张显刚的回答是:“不会,一年四季的节奏都是一样的,春夏生产的秋裤,也留到秋冬,没有剩菜。”正如李梅所说,村里生产的商品都是低档商品。最终会流向农村的大型超市,或者低端超市、批发市场,这些地方的需求量巨大。“生意之所以持续下去,是因为圈子里的人都知道这里的货便宜。”
11月10日18:15日,记者在***上搜索“秋裤”。最昂贵的套装是一条羊绒抽绳修身长裤。共有两种颜色,米色和深灰色。原价元,双十一狂欢价元,优惠券后价元。按照原价,在“秋库村”可以买到近吨布料,但质量不好。
在***上搜索“泰安秋裤”显示“相关产品太少”。也是“衣”的生产。菏泽市曹县丁楼村因生产“演出服装”而成为“中国最好的村庄之一”。李梅告诉记者,有人花几块钱从他们那里买了货,简单包装一下,在电商平台上以19元9包的价格出售,照样赚了很多钱。
时间的流逝、行业的变迁、潮流的变化,似乎并没有给“秋库村”带来太大的变化。他们大多还在从事最简单的秋裤的生产,便宜的几块钱一条,质量好的20、30元一条。只有大批量才能让您盈利。“我也想尝试电商,但大家都习惯了这种生产方式。”张宪刚说道。
不过,张宪刚并不是那种保守的人。他开始为制造商加工牛仔裤。虽然产量不大,但赚的钱也差不多。村里的一些大型厂家也开始发展织造、染色、裁剪、销售的完整产业链,但只是少数。
低端需求依然存在,市场依然巨大。每年的双十一。“秋库村”依然保持着现有的生产方式,延续着自己的节奏。
相关资讯: